【集萃网观察】元庆是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的教授,也是一位著名的设计师。笔者和他曾是同事,也是朋友。我们平时各有各的工作,各有自己的一摊事,因此见面碰头的机会不算多,偶尔在路上相遇,也常举举手,打个招呼。但是,我们一旦有时间坐下“侃”起来,还真是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于会将不少“掏心窝”的话也一吐为快。“侃”完告别,大家会感到很开心,也很轻松。
最近,黄元庆教授又编著了一本“印染图案艺术设计”的书,这是我国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十一五”部委级的规划教材。笔者拜读之余,特地就我国印染设计方面的一些问题对他进行一次深入的采访。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印染国家
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纺织印染产品的设计,生产与使用,与其他工艺品创造情况一样,可谓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印染国家,中华民族的染织史可追朔到新石器时代。据《商君书策篇》记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陕西华县遗址中的朱红色麻布残片,应是先民在织物上进行简单染色的最早发现。商周时期,人们已基本掌握了使用矿、植物染料的染色工艺方法,并设专门的机构和官职掌管,这在《周礼》中就有“染人”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手工印染工艺日益兴起。漂白、浸晒、浸渍、浸染,着色等复杂的工艺技术都已掌握,官府中还专设有关的七个工官进行掌管,如钟人染羽、筐人设色、染人掌染草等。到了秦汉时代,则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其工艺水平之高超,已为大量出土的文物所证实。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精美印花敷彩纱,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其纹样设计与金银印花兽面纹等,都采用了条理反复中又富于变化的错位散点排列。至于唐代的蜡缬、夹缬、绞缬、碱印、拓印等各种印染工艺及浸染、套染、媒染、防染等染色方法更是空前进步,蓬勃发展。许多新染料,如红花、靛蓝、苏木等,都被广泛开发,采用。丝绸图案设计领域中更是出现了窦师伦这样的杰出名家。据张彦远《历代名记》记载:“高祖太宗时,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麟之状,创自师伦,至今传之”。他设计的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形成了“瑞锦宫绫、章彩奇丽”的独特风格,世人称之谓“陵阳公样”。与此同时,盛唐之后,以唐草纹、宝相花、陵阳公样为典型的标志性图案风格也水到渠成逐步形成,完成了融合、吸收、创新的民族化进程而达到历史的高峰。其造型丰满,色彩艳丽,富贵华美的审美趣味和装饰风貌,完全脱离了秦汉以来的古朴、神秘风格。图案的构成形式大多采用散点和团窠相结合而成,宋元两代的印染工艺继续进一步得以发展。特别是在宋代,桐油竹纸镂空印花版的出现,替代了以前的木版捺印。另外,染液中由于加入了胶粉,起到了防止渗化的效果。这些工艺方面的改进措施,都使印染图案的印制更加趋于精美化。同时,洛阳贤相坊还出现了人称“李装花”的著名刻花版艺人,印染纹样的设计和制作更趋于专门化。在防染印花方面,浆水缬被逐渐开发出来。这种“药斑布”就是后世在汉族民间广为流行的蓝印花布的前身。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在图案、纹样设计中开始重视写生花卉,总的艺术风格转向轻淡自然与端严庄重。至明清时代,印染工艺、技术都日趋简便、普及。“蓝印花布”由于具有纹样清晰多变、色彩清白相间、耐洗耐用等特点以及粗犷中显美感的装饰风格,因此受到民间百姓欢迎而广泛流传。其中以苏州地区最有名,人称“苏印”、“苏布”,从业染匠不下万人。明代直接印花中印金工艺水平特高。它在绫缎上用凸版印制,夺目的金色花纹于织物表面充分地反映出来,显得富丽堂皇。但是,纵观明代的图案、纹样设计风格,并不像唐代那样丰满、浓艳,也不似宋代特有的秀雅,轻淡,而是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明代自有的特色风格,写实与简化很好地结合起来,产生出一种既生动自然又富于装饰美感的程式特点。图案形态流行缠枝花纹样。清代的印染图案设计风格,既有明代的传统借鉴,同时又受到外来纹样的影响,显得纷繁、多样、复杂,色彩有淡雅、柔和的,也有华丽、强烈的。但总的感觉其风格过于繁缛、精细。到了清代末期,随着外国势力的不断入侵,机印洋布的大量输入及外资纺织印染厂的在华开设,传统的作坊式手工印染除在某些乡村、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尚有少量保存外,整个印染行业已逐渐被机械化所替代。清末的图案设计趋向不中不西,乃至拼凑,由纤弱而走向衰落。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民国成立后,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一批艺术设计的先行者纷纷出国留学。1918年原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陈之佛先生留学日本,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庞薰栗及雷圭元先生、原四川美术学院教务主任李有行先生等于30年代留学法国,归国后,都成了我国最早的图案设计家和教育家。艺术设计教育的各类学校也应运而生,培养出不少染织图案设计的专门人才,为现代印染设计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的印染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931年英商在上海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印染厂(纶昌,后改名为上海第三印染厂)。此后,印染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宁波、天津、青岛、无锡等全国各地涌现出来。与此同时,中国最早的一批机印花布图案设计师也应运而生。其间,他们设计的“钢芯花样”、“黛绸”、“仿黛绸”等新品种均畅销一时。新中国成立后,印染图案设计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呈现了一派欣欣向荣,姹紫嫣红的崭新气象。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全国印染、丝绸、巾被、毛麻等行业所属工厂企业,大量地吸收了美术院校染织、绘等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印染图案设计工作。无论在构思、题材、技法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创新,生产出大批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富于民族特色的高水平优秀印染产品,并形成了各地中西融合,自成一派的独特设计风格,以及企业产品日益专门化的可喜趋向。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原纺织工业部提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并与国际接轨,于1983年加入了国际流行色协会。1987年颁布了“纺织产品设计工作条例”,受到了我国数万设计人员的热烈欢迎,一批优秀印染图案设计师脱颖而出,《中国纺织美术》及《流行色》、《国际纺织品流行趋势》、《家纺时代》等专业杂志相继创刊面世。另外,为顺应印染产品与服装设计、室内装饰相结合发展潮流的新趋向,在上海、北京及江浙一带推出了“花布之春”,进行评、展销活动的新举措及以后的大型面料和家纺的国际性博览会。跨入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服装、家纺业迅速发展及进出口壁垒的消除,对印染图案艺术设计产品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面临历史性契机,迎来了空前繁荣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又一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