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坯布
如用同样染料、工艺染色,薄织物比厚织物产生雨状条花明显。从混纺织物纱支的纤维组织观察发现组分纤维在细纱支的各段上的配比没有在粗纱支的各段上的配比均一,同时由于稀薄织物本身的稀密路,在浸轧色淀后,受热风烘干风速及温度的影响,织物本身稀密路之间的染液早期极易发生局部液相不连续现象。整个布幅的含湿率虽未达到泳移停止的极限,但局部泳移已经停止。这种早期泳移的变化,造成织物的稀松部分聚集的染料大于紧密部分,最终得色较深。使雨状条花加重。
选择泳移性较小的染料,添加适当的防泳移剂。采用多组温和的红外线预烘,以减少热风的烘干量。加强前处理,增加织物本身的吸湿性。
2.热处理
烧毛、热定形是涤棉织物前处理加工中不可缺少的工序。然而织物的这种高热处理,对雨状条花的产生有严重影响。涤棉织物经高热处理,棉纤维造成过度烘干,织物的吸湿性便降低,而当织物处理不良时,棉纤维中所含油脂和蜡质发生熔化,并在棉纤维周围形成防水膜。由此产生织物本身吸湿性降低,这大大增加了染料在织物烘干时的泳移。加之织物组织的稀密路导致稀松部分在高热处理时受热更剧,染料更易沉积于表面,使雨状条花加剧。而经高热处理过的织物,由于已经产生了过烘现象,虽经水洗或二次丝光,但对解决雨状条花效果并不明显。
染前尽可能减少拉幅烘燥次数。减少染前薄织物的高热处理,采用染后定形的工艺对解决雨状条花效果较明显。
降低分散染料在烘干中的热风循环速度及温度同样可得到明显的效果。而热风循环速度与温度对雨状条花的影响中,尤以风速是关键。在两组卧式横导辊穿布的热风房中,将第一部分的四组加热器用涤棉细纺布遮住,将第二部分的四组加热器各遮住1/2,条花深度与原来相比有明显减轻。
3.分散与还原染料染色
分散和还原染料在相同条件下浸轧烘干后,所反映的雨状条花有很大区别。分散染料之所以有明显的雨状条花,是因为分散染料在烘干时织物上的染料遇热更易凝聚所致。发生在分散染料之间对雨状条花产生的差距主要是制备染料时,选用不同的添加剂对染料在烘干中的凝聚及表面泳移程度反映不同所致。就分散深蓝HGL而言,选用有较强吸湿性的扩散剂木质素磺酸钠,对防止染料在烘干中的泳移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采用一浴法染色,减少分散染料泳移的可能性。
4.涤棉混纺织物上的染涤纤色相及上染棉纤色相的差异
对涤棉混纺织物中涤纤及棉纤单独上染和混合上染,其结果表明:染涤纤上染的色相与棉纤上染的色相一致可相接近的情况下,雨状条花较轻微,当两种纤维上染的色相差异大时,雨状条花较严重。
对涤棉混纺织物的染色时必须使染涤的色相与染棉的色相一致或相接近,以克服双色效果造成的雨状条花。
5.涤与棉的上染率差别
用同样浓度的一种染料、相同的工艺进行纯涤及纯棉染色,结果两者在颜色的深度上有很大的差别。当上染涤棉织物时,就产生颜色深浅不一的雨状条花,上染深色时产生的雨状条花比浅色更明显。
涤棉混纺织物若以同类染料同浴染色,须考虑该染料对涤的上染率能否超过或至少等于对棉的上染率。倘若对涤的上染率小于对棉的上染率,则不宜用于染较深颜色。若一定要染深色,则须改用涤、棉分别上染的方法,以便调节两者的上染深度。
6.涤纤、棉纤的光学特性
用纯涤白布与纯棉白布对比观察或者用涤纤与棉纤对比观察,发现涤比棉富有光泽。因此涤纤比棉纤的反射值大。因此涤的折射光强度比棉小。若涤纤与棉纤上染同样密度的同一色相并使两者处在同一照度之下,因为透进涤纤的白光比透进棉纤的白光弱,经染料吸收后所发出的补色光从涤纤中显示出来的比从棉纤中显示出来的色光浅。因而涤纤及棉纤光学性质的差异导致两者即使具有相同的上染密度,涤纤比棉纤色浅。这是涤棉混纺织物染色形成雨状条花的潜在因素。
染涤的染料浓度必须高于染棉的染料浓度,一般是涤的上染深度超过棉的上染深度约
25%-40%,有些染料须相应地提高或降低,其幅度按单独染涤、单独染棉的色相对比酌定。
来源:印染在线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
最新技术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