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网观察】我们在染一件衣服之前,一定要把有油污的地方清洗干净,在煮染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搅动,防止一些地方打绞成结。因为有油污或纽绞成结的地方容易造成染色不均,要么染不成色,会使得衣服深一块浅一块,花花斑斑,十分难看。然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却通过总结这些染色失败的教训,使坏事变好事,创造出独特的印花技术--夹缬、蜡缬和绞缬,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古代三缬”。现在人们将三者通称为“夹染、蜡染、扎染”。在工艺家们的创作下,这项传统工艺在21世纪得到了新生。
夹 缬
夹缬是一种镂空型双面防染印花技术。在秦汉时,造纸术未发明,棉花种植尚未引进,人们只能在木板的两面阴刻成花纹,然后把麻、丝织物等夹在两块花版之间进行草木染色。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印花布称作“夹缬”。如今,江浙一带农村妇女经常穿着的蓝印花布衣服,就是由该工艺制作而成的。
隋唐时期,镂空版夹缬染色技术,也有较大的发展。隋炀帝曾命令工匠印制五彩夹缬花罗裙,用来赏赐宫女及百官的妻母;唐朝的制度规定,士兵的军服须以夹缬染色制品为标志号衣,宫廷的御前步骑从队,则一律身穿小袖齐膝袄,头戴花缬帽;宋代仍沿用唐制,以夹缬制品作为军用物品,在宋真宗咸平年间,还禁止民间服用皂斑缬衣及染制缬类织物,并严禁贩卖夹缬所用的花版;明清时期,夹缬工艺技术继续发展着。
夹缬染色工艺最适用于棉、麻纤维。由于夹缬制品花纹清晰,经久耐用,时至今日,我国广大农村仍在广泛地使用着。那种用防染白浆印花和靛蓝染色的双色布,又叫做“药斑布”或“浇花布”,一直深为民间所喜爱。
绞 缬
绞缬,又称扎染,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用针和线将织物缝成一定形状,或直接用线捆扎,然后抽紧扎牢,使织物皱拢重叠,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从而形成别有风味的晕色效果。
东晋时,此种工艺已在民间流传。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缬”和“鱼子缬”图案。隋唐时期,绞缬更是风靡一时,史料记载的绞缬名称就有“大撮晕缬、玛瑙缬、醉眼缬、方胜缬、团宫缬”等。在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绞缬织物上的针眼和折皱至今仍依稀可见,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绞缬技术。 北宋初,绞缬工艺仍然盛行。但在宋仁天圣年间,惟有兵士方可穿戴缬类服装,民间禁止使用缬类制品,这项规定直到南宋时期才被废除。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了染色工艺的物理、化学作用,使织物上呈现出特殊的﹑无级层次的色晕效果,它是我国古代印染技术的一个巨大成就。现今,这种传统工艺得到了许多艺术家和印染工作者的重视。他们在旧有的绞缬工艺基础上,结合新材料、新工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古老的扎染工艺重新焕发青春。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
最新技术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