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个在京参加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的大型本土服装商纷纷表示,暂时不会因为生产成本增加而调价。
国内最大的羽绒服生产商波司登的负责人表示,由于零售网点多、销量大,供货商给企业提供的原材料价格比较合理。同时,由于产量高,生产线等固定成本相对较低,商品价格在近期不会上调。
国内最大的童装品牌博士蛙的负责人也表示,在之前的采购中,企业就已经为日后可能出现的原材料上涨做好了准备。目前,企业的纺织品库存充裕,商品价格将保持稳定。
而在北京西直门嘉茂购物中心和东直门银座MALL等商场运营9家店铺的SUSIE称,该品牌定位为快时尚,年销售量很大,不会将成本上涨的压力转嫁给消费者。
在面对和外资企业同等的生产成本上涨时,大型国内服装商集体选择“按兵不动”。对此,业内人士分析,在国内服装领域,大部分市场份额都被外资品牌瓜分。特别是在北京等一线城市,由于款式更加潮流时尚、名气更大,这些地区的消费人群更乐于购买国外知名品牌。一旦国内服装品牌紧随外资品牌的后尘“涨价”,不仅很难缓解成本压力,还很可能丧失原有阵地。
一位不愿具名人士则认为,国内服装行业的利润很高,即便生产成产增加,品牌商也可以接受压缩后的零售利润。而且,服装的款式多样,领口等细微变化都可以导致价格波动。以款式变更来调控价格,比单纯的提高售价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尽管如此,用工荒、油价持续走高,生产成本增加导致的商品价格上涨已经开始在京城部分零售终端显现。据雅秀、秀水等京城主流市场的商户介绍,今年以来,服装等商品的进价提高,导致零售商提价幅度在两成左右。据消费者介绍,今年在服装市场购买一件数十元的T恤要比去年贵10元。
处于同一个渠道链之中,上游厂家否认提价,而零售终端却表现出价格波动。业内人士透露,这表明厂家生产环节并非商品定价的决定性因素,真正掌控定价权的其实是中间代理商。
商业专家表示,由于联营扣点模式一直是国内商业的主流,代理商在厂家和零售渠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厂家在完成生产后,将商品卖给代理商收回先期投资的同时,也将经营风险一并转嫁给代理商。由于需要承担库存压力,以及进入商场的扣点和各种杂费,不少代理商会将进价提高近两倍之后进入零售终端。
据悉,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每购买一件商品,代理商和品牌商分别可以获得45%和35%的利润,剩余的20%被零售终端获得。
来源: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