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深圳罗湖区有名的服装加工集聚区莲塘、以及的布吉等地看到,原本数千家的企业目前只剩下数百家在苦苦支撑,而其中能够正常开工的也已经寥寥无几,很多企业都是一个月开工三五天时间。
在布吉吉华工业区,一家一直专做外贸贴牌的企业老板在空荡荡的工厂车间告诉记者,现在最大的困难是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工厂基本上处于完全不敢接单的状态,唯一的单子就是接一些临时性的急单、短单。
他指着车间内数百台处于闲置状态的电动缝纫机对记者说,正常情况下原来一年的服装加工量最多时达到数十万件,现在则从年初到现在全部产量不足5000件,原来近千工人,现在只剩下几十个,即便这样,每月的开工时间也不到十天。
王老板说,这样的状况是不可能持久的,如果情况没有改变的话,倒闭就只是迟早的事情。
王老板认为,像他们这样的企业还算相对较好的,大量的其它一些小企业,面对当前的环境,基本上就只有死掉的份了。
在曾经赫赫有名,集聚了数百家大大小小服装加工企业的深圳罗湖区坳下村,已经很难听到工厂开工时电动缝纫机隆隆的机器声。当地一个从事服装加工的企业老板刘全德告诉记者,现在只有为数不多的工厂在进行一些零零星星的生产,原来一直大规模加工的景象,从去年开始就逐渐没有了。
他表示,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另一方面是用工成本的大幅度上升,还有原材料成本的起起伏伏。
刘全德说,以服装面料来说,去年棉花一下子从1万多/吨多上涨到3万多/吨,为了节省成本很多服装企业就尽量选择化纤面料,产品品质大幅下降,导致大量产品滞销。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则在棉花价格的高点囤积原料,随着今年棉花价格从3万多/吨一下子回到1万多/吨,很多老板都赔得倾家荡产。
他表示,在上述背景下,很多企业都伤筋动骨,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至于产业转型,刘全德说,小企业是先天不足,而一些大企业也积重难返,算下来整个服装行业的成功率可能就是百分之一二十的可以往那个方向去尝试。
深圳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沈永芳表示,原来深圳每年的服装出口额都有上百亿美元,今年肯定只有几十亿美元,而在这样撑下去,几十个亿都很难了。她表示,很多企业都想转型,但怎么转,很多企业都很困惑。
来源:中国服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