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网观察】前言
活性染料染色牢度较好、色谱齐全、色泽艳丽,广泛应用于纯棉针织物染色。但其深色织物的色差问题,一直困扰着印染行业。色差有染色成品与来样或标准样品的色差;批与批之间的色差;同批之间内外层、头尾、两边的色差等。色差不同于色花,在普通的检布机上很难被发现,只有通过折叠,或服装的“袖管缝合”才能看出。一旦产生,将对后续的成衣加工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 。
在生产中,深色(黑、深灰、藏青、咖啡等)染色发生的色差几率要比浅色大;三拼色发生色差的几率要比二拼色或单色大。因此,色差与染料的性能及染料之间的配伍性有密切的关系。色差大多表现为布面色光深浅不同,这与织物得色量有关。色差还与染色前布面质量、工艺条件的合理性有关。
因此,只有在实际生产中从多方面人手,才能真正解决染色色差问题。
1 色差分析及控制
1.1 前处理效果
前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织物的毛效、白度,以利于染料均匀、快速地上染纤维。通过对进布顺序、时间、加料方式及水洗流程的合理设计,可获得均匀的毛效、白度、pH值等。
目前,纯棉针织物的前处理大多采用煮漂一浴法,在棉纱去杂精练的同时,完成织物的漂白过程。
工艺处方/%(owf)
渗透精练剂:0.5-1
NaOH:4
稳定剂:0.2
H2O2:3.5~4.5
浴比:1:10
(1)工艺流程毛坯一氧漂(95℃ X50 min)一溢流水洗(70℃ X 10 min)一排水一进水(HAc中和15 min)一排水一进水(非溢流,水洗10 min)一排水一进水(除氧15 min)一染色
(2)前处理工艺曲线
理论上认为,H202在95℃ X 30 min条件下便能完全分解,因此,大多数印染厂采用该工艺。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工艺参数的波动和其它一些因素,适当延长前处理时间对于改善织物毛效,提高布面光洁度有着积极的作用。
1.2 染料的选择
由于二拼色或三拼色大多易产生色差,所以,分析染料之间的配伍性,对减少色差有重要意义。可通过渗圈试验法对染料进行初步筛选,选择提升力相近的染料。另外,所拼染料的上染率曲线相近与否,对色差也有一定影响,上染率曲线相近的染料,其配伍性要好一些。
1.3 加料及升温曲线
活性染料染色过程分三个阶段:吸附、扩散、固着。一个合理的染色工艺曲线应具备下列特征:
(1)能够减缓活性染料的初始上染率;
(2)能够使不同的染色阶段作用完全,不存在二个进程均衡作用的现象;
(3)染浴条件变化温和、渐进,相对不剧烈。在实际生产中,对以下两个工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的染色工艺二能够提高布面的染色效果,减少色差。
实践证明,适当延长加料时间、分批次加碱、加入量梯度递增,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色差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