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网观察】一、前言
解放初期,印染技术人员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都一心要想改进技术,把生产搞上去。当时印花厂主要应用辊筒印花,雕刻花筒一般都采用手工和缩小雕刻,个别厂对精细花样对则应用钢芯雕刻。上海第一印染厂的老工人回忆,解放前在一印前身——日本内外绵第二加工坊时期,曾看到日本技术人员试验应用照相方法刻制花筒,但详情不知。于是,大家便清理仓库想找到其所用设备,结果只发现少数破旧、残缺的照相机铁架,根本无法利用。上海一印技术人员便联想到照相雕刻很可能与印刷工业的照相制版技术有着联系。当时在厂领导的支持下,随即安排力量去上海市印刷一厂参观学习,以后还去了上海烟草公司印刷厂,甚至去了北京的新华印刷厂(原北京美术印刷厂)。那时,制作印刷照相凹版大多应用碳素纸法,便设法查找有关参考文献,主要查阅和翻译了前苏联印刷工业方面有关制作照相凹版的资料,以供大家参考。上海一印研究所开发照相雕刻技术的设想引起了原纺织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印染科各位领导的重视,便选拔人员派往前民主德国和苏联学习纺织品用的花筒照相雕刻技术方面的经验。
以上种种情况,可以说都是为了我国着于研究开发花筒照相雕刻技术而作出的一些前期准备工作。
一、引进设备,组织力量攻关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对花筒照相雕刻技术的工艺方法以及有关设备情况,可说是一无所知,完全是一片空白。原纺织部便想方设法进口国外设备。由于当时有关的情报资料缺乏,只进口了并不十分先进的英国设备,包括照相机、连晒机、拷贝机,还有花筒喷涂、曝光、显影等设备,只适用于38吋狭幅的织物的花筒加工。57年到货,随即安排上海一印组织力量,包括过去到印刷厂里学习的人员,去国外学习人员、以及年厂内年轻、肯钻研、事业心强的雕刻生产、印花生产、图案设计人员,成立专门小组展开工作。建房、安装、试车、运转,完全依靠大家的智慧和积极性,以后便在原来雕刻车间内,成立了照相雕刻部门。再经过大家不断地深入钻研,逐步开发和改进了刻制工艺。并且克服了感光胶片、用具、用品、设备、操作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困难,把花筒照相雕刻技术逐步正式运用于印花织物的生产。
二、研究克服生产关键
以下简述一些上海一印研究开发花筒照相雕刻技术的初期情况。
1、 引进花筒刻制工艺
当时民主德国、苏联都应用碳素纸法刻制花筒,但操作繁复、生产量低、花样接头困难,不适用于花筒的刻制。进口英国设备所介绍的蛋白沥青法刻出花筒质量差,工艺流程长,成本也高。于是,便汲取了印刷厂用聚乙烯酸(PVA)的经验,并参考了一些有关资料,自行摸索采用国产PVA加重铬酸盐光敏化后喷涂花筒,然后曝光、显影、高温焙固、腐蚀、镀铬等全套工艺,取得了成功,用于生产,多、快、好、省,质量稳定,一直沿用至今。
2、 软片用品、用具国产化
感光软片是照相、连晒用的主要材料,开始都是进口的,如比利时三角牌、德国的AGFA Geraert、美国的柯达等软片,价格高,化外汇。60年代起便联系和得到了上海感光片厂、汕头感光片厂、河南南阳感光片厂等单位协助,解决了感光软片的国产化问题。
曝光机所用的进口灯管坏了,即在上海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上海纺织设计院、无锡荧光灯管厂和上海一印有关人员的共同协作下,成功制成了YSD-100-60印晒灯,代替了进口灯管。
自制生产上急需的、高精度的成套斜线和网格胶片,精度达到了0.01-0.02mm,并供应各厂采用。
上海一印还和上海美术颜料厂和上海氧铁厂协作制成描样用棕色遮光剂,代替了进口产品。
3、 解决了各种花型的刻制方法
逐步研究应用照相雕刻技术的刻制花纹轮廓边框线的方法,还解决了经常碰到的和特种花型的刻制方法。
后来,上海一印还制订了有关的操作规程,设备清洁保养制度和质量指标。
4、 设备改进
英国进口照相机原用光源是碳精灯,便自行改用了国产氙灯,易于控制光源照明度,操作方便,且对环保有利。
英国进口设备存在缺点很多,如精度差,连晒精度只有0.05mm,照相、连晒、拷贝工作有效尺寸太小,只能用于生产狭幅产品,又是手工操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因此,82年上海一印通过公司向日本进口了三台全自动的照相雕刻前工段的主要设备:照相机(可拍最大尺寸20"×24")、连晒机(软件尺寸1920×1500mm,精度0.01mm)、拷贝机(最大工作有效尺寸960×1220mm),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雕刻质量,又可用于加工阔幅产品。
由于上海一印照相雕刻部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58年起即开始正式投产应用,对该厂的印花生产发挥了较大作用。
三、逐步推广全国,扩大应用
上海一印初步试成后,原纺织部同时进口的第二套英国设备58年即在天津印染厂安装应用,60年上海新丰印染厂进口了西德克林姆希全套设备,无论在机型、自动控制以及它介绍的刻制工艺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进。经过安装、调试、试生产,大约62、63年便逐步投产应用。随西德进口设备附来树脂KDR,可以低温固化,操作方便,可惜成本太高,国内又尚无供应,应用一段时间后,只能改用PVA工艺。又附来电解腐蚀设备,采用硒整流器,输出电流稳定。电解腐蚀方法优于一般的化学腐蚀方法,易于控制花筒腐蚀的深浅程度。以后各地不少工厂都采用了电解腐蚀方法。
由于其它各印花厂都开始了解到花筒照相雕刻技术的优越性,加上在生产外销产品方面的需要,大约在65-70年上海的二印、三印、五印、鼎新、丽新等厂便参照上海一印的配备,自行添置设备上马。外地印花厂情况相同,走在前面的有武汉、河北、陕西、江苏、北京、辽宁、四川等地。
66年原纺织部曾派工作组来沪了解情况,还召集有关工厂开会,相互交流进展情况和经验。当时已民用工业7个地区11个工厂投产照相雕刻,包括上海一印、二印、三印、五印、新丰,常州、武汉、石家庄、西北和青岛。部工作组表扬了大家发挥自力更生、土洋结合快速上马照相雕刻的精神,并提出了希望大家进一步扩大和改进此项技术,以便逐步取代陈旧的缩小雕刻方法。再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82年原纺织部在南昌召开的全国印花生产和雕刻技术交流大会中,组织全国总结交流了花筒照相雕刻技术的经验。原纺织部又陆续引进了一些设备,主要是照相机和连晒机,以进口日本网目公司的产品为主,而后工段花筒加工用设备,如喷涂、曝光、显影、固化等,即由江西纺织机械厂以及连晒机则由上海纺织电机厂参照上海新丰引进设备制造供应,分配给全国其余各大、中型印花厂。80年代全国推广照相雕刻最盛时期,各厂照相雕刻设备共计可达60套以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家花筒照相雕刻的技术水平,82年上海印染公司(在沪),以及86、87年纺织部(分别在福建三明和河南三门峡)举办了多期培训班,讲解员由上海新丰、一印等厂派员担任,学员包括各厂雕刻车间主任、班组长、生产技术骨干、工程师等。
85年原纺织部还组织了照相雕刻考察团去日本多家雕刻制版专业厂、设备生产厂、助剂化工制造厂参观考察。当时上海新丰、五印和襄樊都派员参加。了解了日本有关照相雕刻的先进用具、用品、设备和管理经验等。这些先进经验带回来对提高我国花筒照相雕刻技术水平,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由于原纺织部对国内发展花筒照相雕刻技术的重视和支持,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正确措施,加上各地领导往往都能迅速地贯彻上级指示,并作出了很多具体协助,以及全国有关技术人员的共同积极钻研、提高技术,和相互之间无私的交流,促使花筒照相雕刻技术得以在全国迅速地推广应用,结果对搞高我国印花产品的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扩大内外销市场,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花筒照相雕刻技术的特点
此项技术的主要特点为:1、可以刻制各类花型,提高印制效果和质量;2、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3、易于培养人员。
照相雕刻不单能用以刻制常规方法所能雕刻的各类花型,甚至常规方法难于或不能雕刻的繁复、细致的特种花型,也可以完成。例如,58年上海一印生产出七套色多层次水彩画云纹花样和两套色油画花样,以及精细几何型花样,得到了上海市团委的大会表彰。82年曾精心完成各种叠网线印花,异型网版印花等,获得了公司、局、部领导的好评。87年原纺织部在成都举行全国印花花样生产评比会议,在全国花样评比中,所评出的优秀花样内,有些厂即应用了照相雕刻技术。上海一印有一只涤棉照相雕刻花布获得了一等奖,即为一例。上海一印60年代所产花布(全部辊筒印花)中,用照相雕刻技术印制的即达到了60%左右。
以后,通过上海一印、新丰、天津印染厂等兄弟厂对花筒照相雕刻技术的共同研究、提高和相互交流,可以刻制出坚实块、云纹、宇宙色、干笔、喷笔、蜡笔、泥点、杂纹、猫爪、精细几何图型、仿钢笔雕刻等等各种花型,不胜枚举,大大地丰富了花布产品的花样,以及提高了印花质量和效果。结果,80年代全国不少厂的辊筒印花产品中,应用照相雕刻的估计可在85%以上。
各地去上生活费一印、新丰、天津印染厂等参观学习花筒照相技术的不少。国外方面,62、69年分别有古巴、阿尔巴尼亚专门派员去上海一印学习,都长达10个月之久。厂方专门为其编制教材讲解,并安排人员负责其工场实习的培训工作。国内去参观学习的则更多。历年来,上海一印、新丰等厂经常为各地纺织院校去厂学习的学员讲授照相雕刻技术。由于照相雕刻一般都订有工艺规程,工艺条件数据化,不像过去手工、缩小、钢芯雕刻只能凭个人经验,学员通过学习和前述的各种培训,易于领会和掌握,大家认为对于他们回去后发展花筒照相雕刻技术很有帮助。
通过应用了照相雕刻技术,可以大大地减少雕刻工作人员和缩短每套花样的雕刻时间,因而可以大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据一些厂反映,一般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好几倍,至于具体数字,根据花样不同而有差异。
五、目前情况和今后趋势估计
虽然国内网印,特别圆网印花增长迅速,但是,近年来江苏、浙江等地新兴的中、小型印花厂大都仍在采用辊筒印花,而且刻制花筒仍然使用照相雕刻。主要生产绒布、灯芯绒、仿蜡防花布、转移印花、塑料薄膜印花等产品。近来,采用花筒照相雕刻技术的工厂估计仍可达30-40家之多。
回顾花筒照相雕刻技术的应用,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一直到目前,已经历了漫长的半个世纪,而且其中大部分时间(整个20世纪的60、70、80年代)可说是其蓬勃发展的时期,的确,安对于我国印花生产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很多人认为今天辊筒印花将会减少,代之以网印或其它现代化的印花技术,但仍有人认为辊筒印花对于有些织物的印花(如对绒布、灯芯绒等粗厚织物色浆可以深入组织)和某些花型、花样的印花(如云纹可以层次丰富)效果很好,目前暂无法用其它印花方式来替代;也有人认为今后即使存在辊筒印花厂,也可能会采用更先进的花筒雕刻技术,例如正在研究开发的电脑直接喷蜡制花筒等,来逐步取代花筒雕刻技术。总的看来,今后对花筒照相雕刻技术的应用,估计将会逐步减少。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科技进步、技术更新、生产发展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
感谢陶启贤、王中夏和谢永熙同志提供有关信息和资料。
来源: 印染在线 作者:唐志翔 上海市印染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