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印花网
您的位置:集萃印花网印花技术详细内容
【字体: 】      
“三顾茅庐”学氆氇 青海藏族艺人冀传统编织技艺走向海外
集萃印花网  2024-04-05

上百根经线、纬线有序交织——传承人仁青多杰坐在木质纺织机上,千百次重复同样的工序,手感密实、纹理清晰的氆氇,便在纺织机上渐次织成。

氆氇是藏族民众手工纺织的毛织物和以此做成的长袍和围裙等的统称。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的一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传习中心,“70后”氆氇纺织技艺传承人仁青多杰介绍,相传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曾带去当时先进的纺织工具和生产技术,利用当地生产的羊毛精工纺织成斜纹类的毛织品,健康耐用、抗寒耐热,是为氆氇。

W020240422566037576304.jpg

“穿的是氆氇,吃的是糌粑”——仁青多杰说,通过过去流传的这句近乎对小康生活向往的俗语,可见氆氇在一些藏族民众心中的地位。

“高原自古棉花、蚕丝和麻制品较少,多牛羊毛。”仁青多杰说,“特别是在我老家尖扎,过去牛羊不少,但羊毛、牛绒没有太大市场,不会深度加工。”

2017年,作为家乡的致富带头人,仁青多杰只身赴素有"氆氇之乡"美誉的西藏山南市扎囊县学习氆氇技艺,“但那个技术特别复杂,而且不轻易传人,没有办法,我就回来了。”

2018年,不甘心的仁青多杰第二次求艺,亦无功而返。当年年底,在多方托付下,仁青多杰带着五名学徒,成功在一家氆氇厂拜师学艺。

专家介绍,氆氇品种多样,但织氆氇一般有两种方法,先将羊毛用纺锤捻成线,借助简单纺架手工操作,或将羊毛用纺车纺成线,再用梯形木结构纺织机纺织。

W020240422566037739794.jpg

学习半年后,仁青多杰还将扎囊县的氆氇师傅请到自己的家乡,并引进五六台纺织机,“但一根线错了,就全乱了。那时候,我们的学徒今天会纺,明天可能就不会,力度、方法总是配合不好。”

“氆氇纺织特别麻烦,我们下了不少苦。”仁青多杰笑着回忆学艺经历,但好在熟能生巧,“2019年,我们在尖扎县的一处彩钢房内安定了下来,开始纺织氆氇。男女老幼都来瞧稀罕,因为大家都知道氆氇,但不知道怎么织。”

更桑卓玛今年50岁,是上述五名学徒之一,“我第一次到西藏,就为了学技术。现在我是编织骨干,也是师傅,只要认真学习,熟练了就好了。”

时至今日,仁青多杰带领纺织师傅们,基本掌握了氆氇纺织的全部工艺,“我们纺织机也能加工,还会调试,纺织机数量也达到80台。”

织成的氆氇,并非羊毛、牛绒原色,利用茜草、大黄、荞麦、核桃皮等传统染色原料,可染出赭、黄、红、绿等色;纹路除斜纹外,还可采用平纹、缎纹等,并织成细密或粗厚不同的各种织物,以适应各类服装的需要。

如今,仁青多杰将自己的氆氇品牌定为“囊萨氆氇”,在尖扎县官方的支持下,将加工车间搬至县城的产业园,并发展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传习中心,收获不少荣誉。

去年一年,仁青多杰卖了三百多套氆氇服饰,一套包括藏袍、打底衣、藏靴、腰带等。细心的仁青多杰,将每一套氆氇服饰装入木箱内,便于携带和保存。

“我们当地很多人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仁青多杰说,现在随着纺织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已经销售到青海、甘肃、云南等地。

举办T台秀、邀请设计师打造品牌风格……仁青多杰说,“我希望今后有更多人了解氆氇,我的最大愿望就是走向海外。”

更多
  
  
集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集萃印花网”上传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和音频视屏等稿件,版权均属于本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和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注有“集萃印花网”的所有信息。若要转载,务必取得本网站的许可(客户服务),并要注明来源。如若违反上诉声明,本网必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的其他文章,都注明了来源。本网转载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于要转载此类文章的媒体、网站及个人,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若有擅自篡改来源,均与本网站无关,其转载者自负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也必将依法追究责任。
精彩图集

最新技术文章

流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