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网观察】
当前,随着很多国家已开始陆续解封恢复正常社会生活,纺织品订单也有所增加,但从目前的市场发展形势看,仍然处于“供需严重失调”状态。据记者了解,市场上的订单不管大小,企业争抢都十分激烈。进入6月,纺纱企业市场信心更是不足,企业普遍认为无论内需还是外贸,下游市场都将进入淡季,棉纺织行业将再度面临大考。前不久在疫情下刚刚喘过气的中小企业,或将再度面临减产、停机的危机。
4、5月份产销转暖
内需市场发挥作用
据调查,4月下旬以来,纺纱企业棉纱产销、利润状况较前两个月明显好转,部分纱厂成品库存下降,现金流压力逐渐缓解,棉花原料采购以随用随买为主。
河南焦作某6万锭纺企表示,公司主要采购中低等级新疆棉(内地库),主打产品是高配包漂白C40、C32、C26纱线。今年南疆机采棉比较适合纱厂配棉需要,一方面杂质较北疆机采棉普遍偏低,一般不需要挑拣“三丝”及二次除杂;另一方南疆因棉花期货交割库少,贸易商、加工企业向内地库移仓销售的热情高、数量大,选货的空间也大。
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反馈,4、5月份产销转暖主要源于内销市场秋冬季订单和阶段性报复消费引发。除此以外,5月份广东、江浙等沿海地区织造、服装、外贸公司陆续接到欧洲、美国及日韩订单,以及3、4月份暂缓供货合同的重新启动,但数量小、批次多、利润偏低的情况较普遍。总体来看,由于全球新冠疫情仍处于高危阶段,欧美等发达国家纺服订单及贸易、运输、零售等只是有限恢复,再加上汇率大幅波动、中美贸易关系不确定因素,合同双方都很谨慎小心,纺服出口订单恢复30%~50%的企业并不多,内需消费市场继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虽然4、5月份产销转暖,但市场并非完全复苏。“市场上的订单不管大小,都竞争十分激烈,抢单局面导致各环节的报价都很混乱,可操作性很不稳定。导致目前每接一单,都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跟单,以保证订单的顺利交货。”河北一家纺纱厂负责人表示,当前市场表现平平,常规纱虽也正常出货,但数量不大,特别是纯棉纱销售情况更一般,清淡很多,不敢盲目生产。下游的坯布、面料接单价格仍偏低,利润空间有限。
企业抢单竞争激烈
打价格战利润有限
杭州萧山一家以生产色纺纱为主的纺织企业,总规模约为10万锭左右,产品品种齐全且丰富,从7支到50支均有,当下纱厂开工率在80%以上。工厂表示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订单受到较大冲击,近几个月接到的都是零星小单,工厂虽然开工率比较高,但订单问题始终是最大担忧。还好最近接了一两个大单,大概可以生产一个月的量,短期内暂时可以安心。
不过,工厂负责人并不认为大单出现是市场转好的标志,他表示:“其实市场上的大单子一直都有,只是量很少,为了接大单,工厂之间拼价格、拼服务,竞争激烈,即使接到了单子,也没有利润,只是维持机器运转,等待市场好转而已。”
另一家5万锭左右规模的纯棉纱厂,以生产精梳21支、32支、40支的包漂纱线为主,由于纱线比较高档,价格高于同档普配的棉纱1000元/吨~2000元/吨,精梳32支纱线的价格可以卖到20000元/吨,但当前订单的情况也不太乐观,仅仅维持10天左右的量。该纱厂集团内其他产业较多,所以现金流较为充沛,即使订单量较少,也不愿意停工让工人放假,原因是工人放假容易回来难。
下游进入市场淡季
等待“金九银十”到来
有纺纱企业表示,往年的6、7月是市场淡季,出口方面,作为重要的出口地之一的欧盟,很喜欢在7~9月之间放高温假,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至少都要放一个月左右,因而6、7月份市场的出口订单一直都比较少,8、9月份后才会重新增多,圣诞节之前的两三个月达到高峰,也就是“金九银十”。因此大家都不太看好接下来6、7月份的下游市场,认为快的话市场也要到8月份才有起色。
内需方面,从消费习惯、下游补库时机来看,7、8月份将步入淡季,订单处于青黄不接状态。业内专家表示,6~9月份或许将有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减产、停机、放假甚至关闭的压力。究其原因,一是秋冬第二波新冠疫情发生的概率大增。二是中美经贸关系走向越来越微妙,再次发生贸易摩擦的风险上升,纺服出口环境或再临变数;三是国内就业、收入压力较大,纺织品、服装消费能力是否可持续值得关注。专家认为,本年度全球棉花和纺织品消费大约停滞了两个月左右,造成棉花和成品供需失衡的局面,恐怕短期内难以完全转变,整体产业链的恢复预计仍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关于疫情的影响,有纺纱企业表示,疫情在全球的发展对出口造成了负面影响,一方面是国外疫情爆发初期,大量已经下了的订单被取消,有些已经快生产完毕,客户突然撤单,形成了一定的订单损失。第二是新出口订单大幅减少,疫情爆发带来的港口及人流限制,使得弹性较大的服装消费明显降低,大量的服装门店关门,很多对外贸依赖较强的工厂都面临无单可接的情况。第三是一些出口订单在到达目的地港口后,遇到客户破产、客户拒绝提货、港口关闭无法卸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当然这样的情况只是少数,但也使得工厂在接外单时格外谨慎,在付款方式上也较为苛刻,不然宁愿不接,因而双方难以达成一致,最后部分订单流失到东南亚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