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去乌镇,印象最深的,当属乌镇人晒布的情景:一幅幅蓝印花布从高搭的竹竿直挂而下……风吹过,悬挂的布匹们优美地舞蹈着,一朵朵蓝白相间的花朵摇曳多姿,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极具民间特色的蓝印花布,堪称“最中国”的元素符号之一,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乌镇,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行游这里,就访到了这种民间工艺的源头。
乌镇,是一代文豪茅盾的故乡,他曾在《大地山河》中描述:“……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如今,橹声欸乃依然,河上游船往来穿梭。但是,吊桶打水却再也看不到了……不知是水质变了还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变了?我想可能二者兼而有之吧。
行至茅盾故居,游船靠岸。仍是一条青石板路,延伸进乌镇的内里。高高的白墙,顶端耸立着龙脊班的屋檐,店面隽满岁月的木板,铺名古香古色的招幌,暖暖晒出鱼干腊味的阁楼……一个悠悠六千年的江南水乡古镇,一个“以水为街,以岸为市”而闻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它所特有的氛围,无一不让人留连忘返。
在乌镇,所有的染坊都是蓝花布染坊。染坊里成排的大沙缸贮满了的蓝草染料,宽阔透气的天井,搭起棚架,这些棚架鳞次栉比高耸过屋,上面挂满了蓝花布。宏源泰染坊是乌镇最大的印染晾晒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晒布场青砖铺地,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工坊展厅,以图片、文字和视频的方式展示着乌镇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步骤。由此,我才知道:“蓝花布的兴起,始于秦汉,其时造纸术尚未发明”——看到这里,不免有些惊诧。印象中,蓝印花布的制作,似乎是:以油纸刻成花版蒙在白布上,然后涂上用石灰、豆粉和水调成的防染浆,晾干后浸入蓝靛缸内染色,取出后晾干,刮去粉浆,漂洗后即成蓝白二色的花布……怎么说它比造纸术还早呢?
蓝印花布的染料,是从一种叫“蓼蓝”的草中提取出来的,用现代的话来说,很天然,很环保。更难能可贵的是,用植物染料印染的蓝印花布,耐洗耐晒,坚实牢固,色性稳定,不易褪变……飘荡在眼前的蓝印花布,余温尚在,不由使人感叹:这种历经千年而依旧安然留存于世的老旧工艺品和技术,是多么弥足珍贵!乌镇人对于先民智慧及文化的传承与完善,令人心生敬意。
和许多民间工艺一样,蓝印花布的美是蕴藉的。这种驰名中外的风物特产,只有懂它的人才会去用心欣赏。虽然,蓝印花布只有蓝白两色,却明净而不单调,把澄澈的天空、丰饶的水草、娇嫩的莲花、水里的游鱼、树上的栖鸟……变成纯粹的蓝,把空气、阳光、土地、河流……变成纯粹的白,蓝和白由此组合变幻成说不尽的情态。我注意到,彭丽媛女士对蓝印花布之类“中国元素”比较钟爱,多次身穿蓝印花布服装走上世界舞台,展示出庄重优雅的风格,也显示出中国在外交上的自信姿态。
据说,外贸行业也将眼光也投向了这个行业,产品远销日、美、欧几十个国家。有道是: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真心希望蓝印花布能够走向世界,道路越走越远。千万不要让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民间工艺付之东流,更不希望若干年后只是在博物馆的展柜里看到它们的身影。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这一抹沉醉千年的老旧色彩,如同陈酿一样馥郁芬芳!真心希望蓝印花布永远飘荡在乌镇上空!毕竟,它给予我们的温暖与慰藉,实在是太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