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应汉龙带我们来到破旧的小阁楼,午后的阳光耀眼地照在一堆杂物上。随着这些杂物的移开,尘封的记忆一下子揭开了……
几十年了,这些新鲜如许,仿佛还沾染着“土靛”染料的花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眼前。犹如一个穿着蓝花衣、撑着油纸伞的江南女子向你走来……还记得吗?母亲们从箱底翻出来的那一件件蓝布青衫、蓝花被子?
这就是被列入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蓝花布印染技艺。这是一门融生活与艺术于一体的技艺,在汉晋期间就传入仙居,到清末至解放初发展至鼎盛时期,蓝印花布品种花样达200多种,目前已搜集建档的有30多种,抢救保护花版 9种。在双庙乡,蓝印花布仍然原汁原味,保持着最“土”的样式和材料。主要传承人是双庙乡西吕村今年56的应汉龙,他尚保存花版等少许印染用具和古老的染布技艺。
双庙街自古繁华。应汉龙告诉记者,习惯于男耕女织的双庙人,小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一直都穿蓝花布印染的粗布衫,盖着蓝花布印染起来的被套。这种用板蓝根等植物染料制作的“土靛”染成的衣服和被子,穿起来特别舒服。“嫁囡(女儿)要用蓝印花布做被面,蓝印青布做被夹里,做成夹被嫁囡,谁家嫁囡夹被多,就显示谁家有出地(有钱人家),其女儿到婆家受人捧(尊重),若谁家嫁囡没有印花夹被,其女儿到婆家就要被瞧不起了。”
最兴隆时,双庙乡有3间染布店。应汉龙告诉记者,他是15岁时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手艺。民国时期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蓝花布印染是鼎盛时期,蓝印花布做窗帘、头巾、围裙、包袄、帐子、台布、包裙等等,盛极一时。上世纪六十年代,应汉龙自己种棉花、纺布,染布。后来,因为“洋布”的进入,粗布越来越不景气,蓝花布印染技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渐渐消逝了。1991年,应汉龙改行去西安,蓝花布印染技艺同时失传。
2007年,蓝花布印染技艺在政府挖掘下,这种具有独特工艺价值、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的蓝花布重现天日。
来源:仙居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