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网观察】在华夏农业文明的民间工艺中,蓝印花布是一朵迟开的奇葩。它在明清时期才获得充分发展,是在现代社会得以延续的为数不多的手工印染工艺之一。蓝印花布保持了民间艺术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其独具魅力的造型和审美意蕴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民间蓝印花艺术特色,是现代蓝印花布设计应借鉴的优秀传统元素,对于实现现代蓝印花布设计的理论升华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民间蓝印花布的美学特色
朴实无华、大巧若拙从民间传统艺术的大环境考察,民间蓝印花布艺术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它与青砖黛瓦的民居、蓝白青花的陶瓷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族性传统美学观,尤其是近代江南的民间艺术风貌。蓝印花布艺术风格的形成,受到了工艺、美学、社会风尚、政治及消费品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先秦时期的老庄美学思想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
而作为中国美学奠基人的老子,上述“平淡”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提出,对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取向甚至对蓝印花布这样的民间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蓝印花布图案致密,空间平和,造型古朴,取之象外,虚实相生,气韵生动,蓝白素色等特征,就是老庄美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峭壁陡立,千岩竞秀,强调的是一种视觉冲击的趣味;而“视之不足见” ,则是另一种风采。相对前者,它体现的是平淡,然而这一点恰恰是民间蓝印花布的形式特征和注重功能的优点所在。与独幅的表现性绘画作品不同,蓝印花主要用于服装面料、服饰面料或装饰面料。因此,它在图案纹样上呈现出一种连续的、同向均质运动的、平面化的形式特征,这种特征使其适合于不同空间的不同用途。如蓝印花平和的表面图案所具有的二维特征就特别适合被单的功能。
蓝印花在结构上,重视形与形之间的起承转合,使图案绵绵不绝,整体稳定。蓝印花布的图案在造型上普遍存在“拙”的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是受雕版工艺的限制。
因为工匠在刻版时需要以刀代笔,而经刷油制成的油版又相当坚韧,刻画图案犹如传统的金石篆刻,自然容易产生粗犷、拙朴的形式。以“拙”为美的传统观念还反映在造型上,如蓝印花的凤鸟、狮虎的造型,融合了古朴、童真的趣味,的确具有“大巧”的风范。“同自然之妙”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核心在于一个“妙”字。她要求设计或绘画能够如自然“阴阳陶蒸,万象错布” ,反映出生动的意境与气韵,是一种艺术的创作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
来源:中国木工机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