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网观察】走过5月,层出不穷的各类会展伴随飘扬的鲜花和彩旗,依然回荡在人们的眼中。其中最为突出的当算“北京国际周”了。现在再说“南有广交会,北有国际周”,似乎一点也不为过。刚刚“出道”三年的北京国际周,已经与会展老字号品牌“广交会”齐名,成为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领头招牌。
北京国际周品牌的成功打造,一得益于我国会展经济的整体加速发展氛围,二得益于北京国际都会、三千年文化古城之地利。正如一位海滨城市的参会官员所赞:“人家首都办事就是大气。”“大气”突现了北京国际周的最大特色。
本次国际周会展可谓“虚实”结合,“虚”的方面,大大小小几十个高层论坛邀请了大量国内外名流精英,几乎网罗了中国所有经济发展相关重点话题;“实”的方面,八大展区涉及经济各领域,尽现科技主题。权威性、全面性、国际性正体现北京城市的特征。北京国际周正是与自己的城市很好结合的产物。
经济发展,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突出“特色”。会展经济也脱不出这个道理。有特色,才会有魅力,才会成为品牌。创出了品牌,才得以持续发展。找到“特色”,就找到了会展经济的“表”,那“里”在何处?“里”在城市,会展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生代,它最直接地体现着一个城市总体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衍生力。北京是中国最具有现代经济发展特征的城市,所以,国际周以高科技与国际化为主题,定位十分准确,城市无论是在硬件方面的基础支持,还是软件方面的人文服务,都有着相应的匹配能力。于是,国际周不仅办出了名声,也办出了高效益(会后盘点,北京国际周大约有近70亿美元的投资合同)。
我们既然把会展当作经济来搞,衡量成功失败的标准最现成一条是:效益。在会展经济看似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势中,到底有多少是按照市场规律在办,到底有谁赚了钱?
当然,不可否认有些城市愿意在会展方面做“长线”,先投资,赚了名声再赚钱,但是,“客”能请几次呢?不赚钱的会展必定行之不远。所以,有理智之士呼吁给急速增温的会展“挤泡沫”,最主要还是劝搞会展要“表里”如一,不要做力不胜支的事,不然,赔了本连吆喝也赚不上,反而“羞处”毕露,让别人笑。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